时间的倒流
◎ 石理俊
诗词中时间的倒流,指后发生的事先写,即回顾、追忆等,是使诗词波澜起伏的方法之一。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并非写亲眼看见(杨玉环册封贵妃为七四五年,死于马嵬坡为七五六年。杜牧生于八○三年)。过华清宫是他亲历,走到长安“回望”,是回想、是灵视。当年的骊山花团锦簇,山顶华清宫的门一道接一道打开了。于是出现一个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一骑红尘妃子笑。”一骑因何狂奔?妃子为何而笑?画上没有表达。最后一句返回来,冷冷地“旁白”:“无人知是荔枝来。”《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不变,已至京师。”“荔枝”两字,透露“特快专递”的秘密,鞭挞玄宗、贵妃的骄奢。短短四句,结构却是:现在-过去-现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一九五七年版)注者说:“此诗时间完全是在半夜,所以首句即说‘月落’,与末句‘夜半’相呼应。并从‘乌啼’与‘钟声’相呼应。”《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也说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唯沈祖棻先生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中指出诗人“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写下了这首传诵人口的七绝”。她说:“岁晚秋深,客舟长夜,在寂静冷落的环境中,羁旅之感,油然而生,于是,愁思萦绕,难以入睡。不知不觉之间,月亮已经西斜,栖鸦又在啼叫,霜正降,天更冷,才感到已是将近天明了。这是整夜无眠之后,忽然遇到的景色,给诗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因此,先写出来,再追叙昨晚夜泊的情景。我同意这一分析。我想: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的是五更天,毛泽东的“长空雁叫霜晨月”,写“拂晓向娄山关进军”。几首诗所表达的时间都是天亮前,都是深秋的霜晨。我从小生活在江南,记忆中霜是在黎明前最冷的“五更寒”中才有的。懂得诗词中“时间的倒流”,便懂得这首诗“拂晓-昨夜-夜半”这种安排的匠心:借景色表达诗人在愁绪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