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子之痛——李淑一父亲的一首词
◎ 郑正仁
李淑一父亲李肖聃老人,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一直在长沙各公、私立中学校任国文教员,其间也曾在湖南大学中文系任过讲师,人称“肖老”。1938年,老人在湖南省立长沙高级中学(简称“长高”,即解放后的长沙市第一中学)教课。笔者时十七岁,是该校高三年级学生。当时,抗日战争爆发近一年,敌机常来空袭,致学校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为避开这种骚扰,让学生安心读书,“长高”搬到宁乡高桥。这里距宁乡县城约二十华里,距长沙一百余里,山青水秀,佳木葱茏,环境十分幽静,确是一处宜于办学的好地方。每当红日含山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李肖聃老人偕二三老师和学生,或散步山麓,或伫立溪畔,谈笑风生,悠游自在。
就在“长高”搬迁高桥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二日,湖南当局以为敌军将大举入侵,实施所谓“焦土抗战”,一夜之间,省城长沙付之一炬,烧成灰烬。百万人流离失所,一时间人心惶惶。“长高”只得再往偏僻地区迁徙,由高桥经黄材到达驿头铺。驿头铺属安化县治,四面环山,小河从山坡前流过,河水清浅见底。此镇不过十数户小店串连在河的一边,颇觉清冷而古老。小河对岸,有一家地主大院,“长高”租赁充作校舍,随校到达驿头铺的教师不足半数,学生已不及五分之一。李肖聃老人步行两百余里,如期到达新校址。在驿头铺初期,学校虽没有放假,但也没有按正常秩序上课。李肖聃老人因之组建诗社,教师参加的有周亮枝、彭葛怀、赵启雍、张梅荪等,学生有尹发奎、莫类先、黄鸣皋等加入。每有佳作,往往用一方大纸写好张贴在大厅的墙上,供大家欣赏。当时我曾用一个小本本全部抄录下来,日夕吟咏。小本本可惜珍藏到1944年湖南沦陷时丢失,记载的作品中,以李肖聃老人和周亮枝老师所作最多。老人写过这样一首《清平乐》:
蓬山破晓好,好讯传青鸟。寄语春归须及早,莫待天迷芳草。 涛笺锦字行行,写来无限凄凉。怕听小楼春雨,声声滴断人肠。
读了老人贴出的《清平乐》,我们几个同学当时就在一起揣摩词中的含意,只是隐约猜到,应该和独生(?)女儿的来信有关,但是又不便直问老人。读毛主席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才知道老人与柳直荀系翁婿关系,老人所作《清平乐》的迷团终于解开。
柳直荀1927年“马日事变”离开长沙,与李淑一分别,至1932年“在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牺牲”,李淑一于1933年作《菩萨蛮·惊梦》有云“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到1938年底,又过了六年,难道怕老人伤心,还不敢把丈夫的噩耗告诉父亲?所以李肖聃老人在《清平乐》上阕中,才有那么一丝飘忽不定的企盼、一线万般无奈的希望。抑或老人也许早就听到了有关女婿的种种传闻,父女都不忍心捅破脸面前那一层纸?又抑或父女俩都不知道烈士确切的信息,只是一种担心、挂念、怀想的流露……总之,一边是孝顺,一边是体贴,这就是亲情,万古不磨的亲情呵!由此可见,品味一首好的诗词,必须全面了解写作的背景与涉及的史实,才有可能比较清晰而深刻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境界。
读李肖聃老人的《清平乐》如此,读其它作者的作品又何尝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