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萤窗
点评导师:贾 琼
原名贾秀芬。中学教师,《丰川诗苑》副主编,内蒙古草原女子诗社副社长。内蒙古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发于《内蒙古诗词》、《诗词月刊》《中华诗词》以及全国其它诗词杂志与网络平台。
秋 分
王 旭
秋来垄上素风勤,蟋蟀催残半岭云。
此日虽能均昼夜,人间冷暖怎平分。
【点评】
这是《内蒙古诗词》编辑王旭老师的一首七绝。诗作首句以时间、状态平铺入题,承句意境突然拔高,从地下到天上,镜头快速转换,笔者用“催、残”二字把蟋蟀和半岭云两个看似无任何关联的意象联系起来,从听觉(一个“催”字,濒死蟋蟀急促的叫声直击心底)和视觉(半岭残云)的效果上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萧瑟的秋分画面。此处足见笔者功力,思维的跳跃性使得诗作的艺术性凸显。
诗作起、承从景上做足了铺垫,后两句笔锋一转,笔者把自己独到的思想注入其中。秋分之日,白天黑夜分的很均匀,但是人间的冷与暖怎样才能如昼、夜一样平均分配呢?这由秋分而联想到的一问,可谓思人之未思,直面社会,发人深省,意味深长,意味无穷!
好的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无缝对接,这首诗做到了。
稍有的不足之处,个人认为首句“秋来”一词比较泛泛,和转句“此日”不谐。可否换一个描写“垄上”的形容词或其它?商榷。
冬日闲吟
依 岚
赊得寒峰一抹霞,融来梅雪煮清茶。
痴人不信东君远,新叶杯中绽几芽。
【点评】
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亦是奇作”。诗之立意,贵在“真、新、深”。真,即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新,出新之意,即表达的意是独特的,是别人未表达过的。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便是此理。深,即所表达之意曲折含蓄、蕴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那么依岚的这首诗在立意上便胜人一筹。转结“痴人不信东君远,新叶杯中绽几芽。”是诗之要意。本是冬天,大地冰封,草木枯黄,了无生机,何有春之身影。但诗人反常理而言之,说不信东君已远,我杯子当中绽开的几片新叶,不正是春天的景象吗?此正是出新之处。一个“痴人”道出了诗者的情怀,不管季节如何,春,永驻我心,我永远活在春天。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新叶杯中绽几芽”,活灵活现的意象,仿佛使读者也感受到了袅袅升腾的淑气,绿意融融的春天景象,可谓余味不绝。寥寥七个字,却几叶感春,这正是其意深之处。
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冬日闲吟》的章法。绝句中的“起”,最好能新颖别致,或超凡脱俗,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抓住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有想一探究竟的渴望。“承”作为“起”的发挥、补充,要接的自然,而且要为“转”埋下伏笔。“转”是全诗最着力之处,最好翻出新意,使“合” 顺理成章点明或深化主题。“合”多数情况是全诗的诗眼,如能像明后七子谢榛所说“结尾要像撞钟那样,清音有余,含有不尽之意”便能使诗之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且看依岚这首的起句,“赊得寒峰一抹霞”,可谓起的新颖别致、超凡脱俗。放眼望去,寒冷的冰峰上,温暖的红霞万丈,而我要赊得一抹。想象大胆,意境空灵,震慑眼球。赊来干什么?读者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融来梅雪煮清茶”,这一作答自然承接之余,呈现了唯美之境,浪漫情怀!同时又使人感叹,这是何等不寻常之人,大冷天不在家烧水泡茶,而要把冰清玉洁梅上之雪融来煮茶?转句一个“痴人”道尽天机,一“痴人”,才有此痴为,这一“痴人”用的合情合理,紧密衔接了上句。那么“痴人”又有何痴人之想呢?“痴人不信东君远”,言未尽,意未尽,为下句充分铺垫、张本。“新叶杯中绽几芽”,看,我的杯中就有一个恣意绽放的春天。细细品味,这个痴人就是那个对春情有独钟、痴情不舍的人啊!而杯中之春就是永驻我心中之春。结尾以景结情,可谓言虽尽,意无穷。
纵观全诗,这首《冬日闲吟》运用冬天的意象,却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即使天寒地冻,春天亦在我心的积极、乐观的真实情感。可谓立意之新、之真、之深。章法上,起的脱俗,承的自然,转的有趣,结的灵动而意远。且景物描写上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由宏到微,虚实相生,给人以无限遐想。
题竹图
刘明泉
三五玲珑竹,依依石畔生。
枝随兰草茂,叶伴野云横。
劲节英雄气,虚怀儒者情。
子猷啸尘世,独与此君行。
【点评】
首先这首诗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使我们如临其境。首联“三五玲珑竹,依依石畔生”, 我们仿佛看到了在石崖边上,有一株株翠绿挺拔的竹子,正枝叶相依,随风飘荡。颔联“枝随兰草茂,叶伴野云横”,接着展示了玲珑竹枝叶的状态,枝像春日阳光雨露滋养下的兰草一样葱郁、茂盛,那种尽情生长的劲头谁都无法阻挡;叶就像野外的悠云一样,随意的舒展、滋生。此联也为下联张本。颈联“劲节英雄气,虚怀儒者情”用“英雄气概”、“儒者情怀”比之“节的刚劲”、“怀的大容”,那么,枝干上竹节的宽大及硬度,枝干的粗壮进一步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以上三句,铺陈有序,衔接无痕,动静结合,虚实相辅,一片活生生的竹子便立在了我们面前。由此活生生的竹子很自然想到了一生爱竹如命的王子猷。结联“子猷啸尘世,独与此君行”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使我们在视觉上又进行了一个全新的转换,我们的眼前忽然出现了王子猷院落中那一片蓬勃而生的茂密的竹林。而这些画面,也只是一个表象,透过这个表象,我们可以更深的体会到这首诗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个内涵和思想感情到底是什么呢?
首联,作者运用了“赋”的艺术手法,看似平铺直叙,其实铺叙中融注着作者深刻的感情。“玲珑”一词能看出作者对竹子的深深喜爱,“依依”、“石畔”是对竹子虽生于艰苦环境却依然能随风飘荡起舞的洒脱精神的一种赞美。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草视为高洁、典雅的象征,承句中作者用“兰草”衬托竹,可谓恰如其分,是对竹内涵的延伸。后边一个“横”字,更展现了竹子的一种刚直不阿、落拓不羁的霸气。这一句看似写竹,其实也正是作者自身性格特征的真实显照。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竹子的品德表现的淋漓尽致。劲节英雄气——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这些品德正是竹子的英雄气概。虚怀儒者情——儒家的思想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多元并存和相互包容的意思。这个世界只有多元并存才能够互相吸取,互相推动,才有共同的发展。如果都是单一的话,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不同的思想,那么可以说就没有一个前进的动力。竹外直中空,恰似襟怀若谷,正是儒家情怀的体现。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的儒家情怀也正是作者崇尚的并且具备或一直追求着的品德和修为。结联“子猷啸尘世,独与此君行”,作者化用典故,使整篇诗作的内涵得到了升华。王子猷,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生性爱竹如命,且一生率性而为。曾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子猷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此人既无绝世之才,也无丰功伟绩,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似乎古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一个都沾不上边。但他出身名门,性格不羁,正是这个王子猷,用他不同凡响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书写了一个人间神话。他的神话不属于道德,而关乎审美;无关于政治,而与艺术相联。甚至可以说,王子猷是一个靠特立独行而暴得大名的“行为艺术家”。此处,作者化用此典,(特别一个“啸 ”字,用的传神。啸,一种歌吟方式,它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那种不愿附庸权贵,不愿受繁文缛节的束缚,要洒脱自如活出真性情的思想感情。王子猷有很多与竹子相关的故事,所以结联也使我们产生了许多怎样为人处世以及怎样洒脱地真实生活的联想,可谓言虽尽而意无穷。
纵观整篇诗作,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对一幅竹子图的描绘,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品德和修为,表达了自己的爱憎,表达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处世哲学以及生活态度。也使读者通过分析理解有了深深的感悟与思考。这才是一首诗作应该具备的灵魂,有了灵魂的作品才可谓佳作,才可谓精品。愿我们初学者都能以此为范。
也愿刘老师写出更多精美佳作以飧读者!
忆包产后首次种麦
贾来天
塘边种麦雨频催,不觉云红日已回。
鲤戏鳞波离岸去,鹊衔弯月上枝来。
犁开希望藏沟垄,播下欢欣挂脸腮。
衣湿风寒心底热,粮丰仓满烫三杯。
【点评】
这首七律表达的是农民朋友在包产到户政策实行后耕作时的喜悦心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与信心。其立意可谓高、新。
意、境和谐统一,是一首好诗的基本标准。那么让我们看看这首诗是怎样状景抒情、使意、境完美统一、继而使主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的。
首联“塘边种麦雨频催,不觉云红日已回”,作者运用直起式 ,说明了种麦的时间、地点。但这个说明,并不是无味的陈述,而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绵绵春雨滋润了大地,农民们来到塘边种麦,不知不觉已经夕阳西下,天边云红霞美。这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湿润的田地之中,在一片霞光的映照之下,人们还在神采飞扬的播种。一个“雨频催”,表面是写早春时节,好雨频频,润泽万物,正是种麦的好时候。其实透过表面,这个好雨也暗示了包产到户这个好政策。正因为有这个惠农好政策,所以农民朋友们耕作时充满 快乐。即使天色已晚,红日已回也不觉劳累,还要继续在田地里播种。颔联“鲤戏鳞波离岸去 ,鹊衔弯月上枝来”,承接首联对场景做了递进式描述。此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既有“戏、离、衔、上”几个动词描绘出的灵动,又有月挂枝头的静美。可谓动静结合,活灵活现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月下春耕图。鲤鱼已经潜入水底,喜鹊也已栖枝息头,而人们仍然没有离开田地。而这样的耕作多么具有诗情画意,它进一步表达了播种之人心中充满了喜悦,已经达到了忘记疲劳,忘记饥饿的程度。这正是包产到户的政策使他们看到 了希望从而对未来满怀憧憬的结果。紧接着“犁开希望 藏沟垄,播下欢欣挂脸腮。衣湿风寒心底热,粮丰仓满烫三杯。”,颈联转的合理,尾联点明主题。他们在犁着希望,播着欢欣,而这种欢欣真切的挂在脸上,即使风寒衣湿,但阻挡不了心底涌动的热流。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秋收时的粮丰仓满,已经准备好要共饮喜庆丰收的美酒!至此,在前边境语的铺陈下,作者的“意”已经表达的非常鲜明。一句“粮丰仓满烫三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与信心尽在笔端,使诗作的“意”得到了升华。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七律的结构,可谓起、承、转、合恰到好处。首联之境为夕阳已经西下,紧接着颔联之境为月上枝头,景物描写,顺应自然,顺应常理,完全起到了承接上联而进一步状景的效果。颔联的一幅月下春耕图也为颈联的转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颈联顺理成章的就有了“犁开希望”、“播下欢欣”,又为结联做好了准备。正是因为希望和欢欣,所以心底热浪涌动,进而已经看到了醉人的丰收美景。这样的起、承、转、合可谓水到渠成,中间没有一点刻意雕琢的痕迹。另外,颔联的对仗句,意像的选择和几个相关动词恰到好处的运用,都增添了意境的美感。颈联的对仗句虚实相生,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人们产生出了美好的联想。而且整首诗,语言流畅,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意好,境美,所有的境不露神色的为意服务;语言上流畅自然;结构上铺陈有序,衔接自然,不留痕迹;结尾处,突出主题并留有余味。这样的作品才可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贾老的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学诗者借鉴。
稍感不足之处:为了与“沟垄“对仗,”脸腮“一词,意重,不够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