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刘宝安
充满正能量的秋夜遐想
——陈思明《水调歌头》赏析
谈到词牌《水调歌头》,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说:“世以今曲《水调歌》为隋炀帝制,今曲及中吕词,而唐所谓南吕商,则今俗呼中管林钟商也。”唐代白居易《听水调》诗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断肠为何人。”今存唐末吴融《水调》及咏隋炀帝所制曲,诗云:“凿河千里走黄沙,浮殿西来动日华。可道新声是亡国,且贪惆怅后庭花。”《水调歌头》是宋人从《水调》大曲中摘取“歌头”部分乐曲谱词,成为词调,向以苏词为准。
陈思明的《水调歌头·秋夜望月遐想》全文如下:
望月凭栏久,银照遍天涯。一湖皎洁清影,生怕暮云遮。我有柔情万缕,直叫吴刚奉酒,醉了牡丹花。浩渺眼缭乱,纤手舞轻纱。
游广宇,摇桂影,弄云霞。飘然玉笛仙乐,来去几星槎。织女牛郎应恨,只是一河相隔,苦煞两冤家。心里月常满,何意一弯斜?
在自然界里,在天体中,月亮这个意象,是备受人们青睐的。如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春月、夏月、秋月、冬月等等;还因为月亮能通过太阳的折射发光,形象柔美、皎洁,能“通人性”,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付与她,让她和我们同舟楫、共命运。因此,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的笔下常常与之共婵娟。
作者秋夜望月凭栏,或从高楼纵目,或以高山眺望,瑞昌有秦山,“凭栏一鹤影,遥送上青天”作者常去登临。“银照遍天涯”这应该是总的感觉,“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典出《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及白居易《春生》诗:“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有人烟的地方,普天下都能得到月光的恩惠。
接下来“一湖皎洁清影,生怕暮云遮。”两句是对月亮的具体描摹,“生怕”一词用的好,它生动揭示了作者对月亮的依恋之情。北宋无名氏《月华清》词有句:“雨洗天开,风将云去,极目都无纤翳。当遇中秋,夜静月华如水。”我看“一湖皎洁清影”,“生怕暮云遮”比“月华如水”和“极目都无纤翳”更加生动传神,如果是化用,应该是更胜一筹。
“我有柔情万缕,直叫吴刚奉酒,醉了牡丹花。”这是在上两句感怀的基础上,更加怦然心动,激情满怀。牡丹是花中之王,它雍容华贵,唐代诗人常以“国色天香”赞美牡丹,即“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这里由于作者的柔情万种,感动了月宫的牡丹花——美女。将牡丹花比喻成月宫中的美女,还是很贴切的。由于上述银照、湖水、清影、逸云等画面的迭加,以及后面柔情、美酒的推进,使得时空的三维看上去越发美丽、壮观、迷人,在这种浓墨重彩的皴染下,亭亭玉立的嫦娥能不翩翩起舞吗?你再看他的《元宵感怀》诗:“花天一现又元宵,岁月如绸桂影摇。呼出嫦娥相对饮,问君能有几今朝。”更进一步证明了他的缠绵悱恻和荡漾的春心!“浩渺眼缭乱”句,“浩渺”是宽广和遥远,“缭乱”是厚重和生动。“纤手舞轻纱”句,“纤手”是妸娜多姿,“轻纱”是飘逸和妙曼。两句连读确能给人以“清空”、“错落”和“雅正”的韵味。
如果说词的上阕集中反映了作者炽热的心态,美丽的天宫令人羡慕神往的话,那么下阕就将是付诸行动了。在“游广宇,摇桂影,弄云霞”之际,在来去星槎上尽享飘然而来的玉笛仙乐,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好不快活!它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好一个“来去几星槎”!“玉笛仙乐”是《东方红》还是《国歌》?
陈思明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他热爱生活,胸怀坦荡,勇于担当。请看他《秋夜吟怀》:“稻熟桂香墟里烟,心闲偏爱走桑田。诗书写给农家乐,淡泊交由皓月天。甘沐雨风当野马,不为利禄损华年。情高岂在青云上,我自欣然山水间。”再看他另外一首中秋咏月诗《梦仙曲·中秋感怀》:“今又中秋,人到中年意未休。佳肴美酒何屑取,两袖清风,一杯薄酿,足可对月酬。莫让雅俗污笔墨,人生无愧月当头。任凭圆缺,纵意情怀,笑看大江流。”从以上所录我们是否可以对照窥测到思明君的内心独白,以及他为人的准则?钟嵘在《诗品》中推崇陶渊明的诗,这是因为陶诗的意境高;后来如孟浩然、王维曾努力追,终归追不上。这追不上的原因,是后来人没有那种朴实醇厚的诗心和诗味。而陶渊明是天赋加时代使然。陶诗之所以成为精品,是他不失其赤子之心所致。朴实、真挚、自然,没有利禄气,连修辞的技巧也很少,即所谓大巧若拙。陈思明的诗词正是具备了这一点。
下面我们接着再看“织女牛郎应恨,只是一河相隔,苦煞两冤家。”牛郎织女的典故出自《文选·洛神赋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牵牛、织女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他们相会须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他们含恨是因为每年只能相见一次。其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况且“星槎”已经造成,通途已经开通,这些都是可以补救的。当然作者的弦外之音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这里面有一个“情”字,我们不能作“苦熬”的“两冤家”。词的最后两句“心里月常满,何意一弯斜?”是出于无奈,自嘲呢;还是由于能“游广宇”来去自由,而对月的圆缺不屑一顾呢。其实作者这样写是出于一种审美的需要,这样利用典故更能增加历史的厚重和故事的悲壮,从而反衬出前途的光明和现实的乐观。这可以说是对“秋夜望月遐想”的最好注解。也是他的妙悟所在。
陈思明一向对苏东坡词很是欣赏。他在拜谒苏庙的诗里说到:“一词千古大江去,万里东风浩荡时。君自南来非过客,村夫从此会吟诗。”,“老樟古庙两相知,叹我书生未遇时。一柱心香人已醉,风传玉韵树摇诗。”援笔至此,又说到文章开篇王灼的《碧鸡漫志》,他对苏词的评价尤高:“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此论公允。
我国著名学者、诗人厉以宁在最近政协记者会上谈到“产品要有个性化”,此举甚是精妙。我看诗词亦是同理。评品陈思明的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自然会想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东坡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三叹。”又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看也未必尽然。应该说思明这首词,确有苏轼的风范;但他的理想、情趣、意境、人格,都是很耐人寻味的;特别是“心里月常满,何意一弯斜”那种悠然淡定、大度、沉着、乐观、旷达,以及超凡脱俗的个性,确是充满了正能量。因此与东坡先生比,一点也不逊色。
郑永祥
诗词立意
诗词创作的立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意的确立。首先要确立创作的意图,即主题思想,明确创作目的;二是把确立的意立起来。有意而未立起来,仍然没意,等于没立。
自古迄今,吟诗为文者,皆认为立意为关键。《尚书·尧典》说:“诗言志”。陆机《文赋》说:“诗缘情”。唐杜牧《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宋刘贡甫《中山诗话》也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综观历代诗文大家的共识,说明了“意”在诗词创作中的“灵魂”地位。故而得出了“意在笔先”的结论。
诗词创作,首先要确立写作的意图,即中心思想(也称主题思想),“言什么志”?“缘什么情”?“达什么意”?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像搞建筑工程那样,根据蓝图的需要去选材、施工、装修、装饰。从而达到预想的目的。
了解了“立意”的概念,我们还要严格区分所立“意”的优劣、高下。对那些能振奋民族精神,引导人们积极进取的“意”,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对那些背离人民利益,反动、颓废的“意”,自然是人们坚决摒弃的。下面我们就立意的优劣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立意要高远
所谓高远,就是立意要站在国家,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这个高度看事论物。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我们观察事物,定位思想的榜样。面对客观事物要细心观察,由小看大,透表及里,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表抒自己的情感。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已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从律诗角度看,颔联不对仗,其出句不但一连六个仄声字,对句还是三平调。颈联的对仗,“晴川”和“芳草”,“汉阳树”和“鹦鹉洲”也并非名词的同一小门类,“黄鹤”二字一连出现三次。但这首怀古诗的意高:首联从历史传说引入主题;颔联用史实揭示了人生苦短,自然永恒的规律;颈联歌颂了山河壮丽;末联道出了思乡情怀。意高意远,堪称怀古绝唱。《该闻录》评曰:“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为世所颂。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看了崔诗,受到启迪,极为敬佩。他后来写的《登金陵凤凰台》足可证明。严羽的《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沈德潜评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下,遂擅千古之奇。”又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全篇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感人至深,不但表现出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同时也使后人收到了教益。今人王金的《高空电工》:“我欲青春绽火花,朝擎旭日晚牵霞。豪情更在青云上,总把光明送万家。”普通的高空电工,却是不普通的胸怀和情操。为自己的高空职业感到自豪,为能给经济腾飞绽放火花感到光荣,为能把光明送给千家万户而感到骄傲,倾吐出了工人阶级无私、拼搏的豪迈情怀。宋彩霞评该诗时说:“这首诗应该是格高、意高、语工的成功范例”。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诗先看格高,而意又到,语又工为上。意到语工,而格不高,次之。”以上三首诗作,写的都是常人、常事、常物,皆因立意高远受到人们的尊崇。
二、立意要精深
诗词创作,对要立的意,必须进行锤炼:去杂留精,去伪存真。经过深挖,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领悟人生应该懂得和遵循的道理,写出自己的感悟。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作者没有写幽州台的景色,没有写幽州台的历史,更没有写他登台情况。因为幽州台的特殊历史背景,世人多知。这是当年燕昭王筑的黄金台,是用来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由于昭王的礼贤下士,任用贤能,使得国家很快强盛起来。而自己德才兼备,却无人问津。出于家国情怀,忠心耿耿,提了点兴国箴言,反被削职下狱。现在登上招贤纳才的黄金台,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感慨万千:悠悠苍天,公理何在!不禁怆然泪下。这里的“怆然泪下”,是借景抒情,看似自己悲伤,实是对昏庸朝纲的控诉。今人张建刚的《军功章》:“凝聚千辛与百难,红花曾伴那时鲜。他年后辈能知否?这是长城一块砖。”诗人对军功章的意义,从精神层面进行了挖掘。让千百万人都知道,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人民,赤胆忠心的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铁长城。又如杨清的《蜘蛛》:“世道精通技不穷,八方牵线网凌空。打劫莫问疯狂态,挂靠高檐任纵横。”蜘蛛结网,在农村,在荒野,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他的打劫,只要力所能及,决不会讲什么道理和情面,根本不会考虑什么对人类有益无益。作者通过对蜘蛛的观察、剖析,联想到了盗贼、骗子、贪官等。尤其那些贪官,借助自己的优越条件和公仆身份,不择手段的进行索取。骗子们编造自已是什么公、检、法工作人员,或什么公司领导等名义进行诈骗。揭露他们像蜘蛛一样丑陋可恶。并告诫人们,要擦亮眼睛,识破他们的本质,积极配合执法机关,祛除那些社会毒瘤。以上几例,虽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可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看透实质,悟出道理,写出自己独立、深刻的见解、感受,所以诗作也就感人至深,成为精品。
三、立意要时新
戴复古的《论诗》说:“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心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刘夜峰的《立意》也说:“立意由来第一条,炼词炼意细推敲。清新莫拾人牙慧,别出心裁意自高。”他们既强调了立意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立意要时新的必要性。臧克家先生说的更到位:“我主张写诗要有三新:第一、思想新。思想不新跟不上时代,也就没有时代感。第二、感情新。感情新,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新意。第三、语言新。现在我读到不少旧体诗,但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不多,主要是语言太陈旧。”说的多么好呀!意一定要带有时代性,我们是现代人,就要倾吐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感情。写出来的作品是让现代人看的,就必须有当代的色彩、气息,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正能量。每个人的思维方法、处事立场与角度、综合修养、文化底蕴等不同,当然思想感情就一定会有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创作的立意也就一定有差异。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个性这两个要素,就决定了新的必然。抛开了这两个要素,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成果。如王怀江的《豁齿吟》:“一粒门牙又退休,口腔顿觉冷嗖嗖。残兵职责重调整,再战盘餐几十秋。”掉牙,在老年人中,是个很平常的事。王怀江先生却写出了新意。星汉在对该诗点评时说:“有关掉牙的诗作,古人多有,如韩愈的《落齿》中就有,‘懔懔恒在己’的悲观句子,由此还想到了死亡:‘长短俱死尔’。但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既深刻又超然,比清代袁牧的‘残牙好似聊城将’更进一层,他通过‘豁牙’这件事儿,反映出社会上老年人的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前朝人无法比拟的,是新时代老人心态的缩影。”又如任希衍的《社区》:“解下围裙着彩裙,勾魂舞曲唤青春。大妈赶上时兴事,扭得肥腰掉几斤。”此诗一读,一个画面就出现在了眼前:新建的住宅小区、广场、健身器材、舞曲、舞队、自由自在、欢声笑语……。看到了现在城镇人们的文化生活。困扰了我国几千年的温饱问题,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减肥反而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以上两首诗,写的全是人们身边的事,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兴奋、拍手叫好。为什么?就是因为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散发着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了生活的情趣,带来了正能量。
四、立意要情真
诗词的创作,要倾吐作者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庄子的《渔夫》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刘熙载说:“诗可以数年不作,但不可一作不真。”情真是诗词的灵魂。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共鸣,才能感人。武则天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该诗中心思想是写对心中人的思念,但她并没有写如何如何的思念,而是写了自己因思念而变得魂不守舍,竟把红色看成绿色。心爱的石榴裙上,满是泪痕,因怕别人看见,就偷偷地锁进箱子里。由于思念,身体日渐消瘦,可体的石榴裙,现在却显得特别肥大,连穿都不能穿了。她把思念所引发的连锁结果写了出来,倾吐是流血的心,所以就更加感人。此诗李白看了竟也“爽然若失”。又如今人齐蕊霞的《为母亲洗脚》:“捧起双足濯去尘,膝前顿感愧于心。滔滔母爱长江水,我奉娘亲只一盆。”给母亲洗脚,本来是很孝顺的事,可是,作者反而感到惭愧。为什么?她想到母亲把自己养大成人,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和母亲对自己的付出,那是一盆水与长江水之比,所以感到惭愧。试想一下,她若没有真心实意的孝心,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吗?再如李艳的《老伴》:“柴米伴油盐,烹调苦与甜。一声吃饭了,喊我几十年。”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一些大白话,竟成了很感动人的精品,为什么?因为说的都是肺腑之言,真情实感。尤其年岁偏大的人们,对这首诗会更钟情,因为他们大都有亲身的体会。如果你立的意,不是发自内心,还要去写,那就会瞎编。可能在这方面你也有些生活,但由于体会不深,情感不切,在创作中就会犯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充斥的错误。
文学艺术的真,不同于生活实际的真。文学艺术的真,决不是简单的模拟生活,而是用合情、合理、恰如其分手法,把真实的心境表达出来。事实上,心境的自由性、活动性、跳跃性、天真性,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常说的“思飘云物外”,就表明了心境的活跃性,如果按照生活中的“真”去反映心境的“真”,根本无法做到。所以,要写出真情实感,还要运用借古喻今、托物寄意、假此说彼、夸饰、比喻、比拟等手法,去把心境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上面所谈四点可以说是立意的标准。依照高远、精深、时新、情真确定好了意,还要把所立的意表现出来,那就要选择意象,去营造出完美的意境。正像明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所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说的“帅”不是荣誉称号,而是职责明确的实权人物,要在创作的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用兵”,都要发挥“帅”的主宰作用。一诗一“帅”,一个中心。“帅”要有力度的统领所属,按照“帅”的意图行事,分工明确、紧密配合、不遗余力、尽职尽责。凡不能“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为突显意而发热放光”的,要统统“辞退另选”。也就是说,“意”必须要统帅、贯穿创作的全过程,负责到底,把意立起来。
诗词创作,有它的特殊性,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直接把意说出来。意又不能凭空存在,也不能凭空表现。他的感染力、动人之处,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李文庆的《论诗词立意的本质与意境》中说“诗词创作寻觅、产生、形成、完成意境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首诗词立意的全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立意的本质就是确立意境”。这再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诗词的意是通过意境才能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意只有通过意境才能立起来。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说的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这样说来,诗词的高下、优劣是由营造的意境来决定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境为意设,意凭境立;意是境魂,境是意身,境意融合生成了意境,诗词的意也就随之立了起来。
诗词的优劣,取决于立意。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只有确立了好的意,并且营造出了完美的意境,意才算立了起来,创作的诗词才可能成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