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诗词世界》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6

《诗词世界》2019.10期韵海琼林

$
0
0

韵海琼林

 

 

钟家佐

 

漫谈“触景生情”

 

——我写山水诗的点滴体会

要我谈山水诗的写法,实在为难。但写山水诗,也有数百首之多。问我有何感触,一言以蔽之曰:“触景生情”耳。

山水之景瑰丽多姿。一山一景,各有特色,有雄奇,有惊险,有清幽,有秀丽,总是大自然的杰作。人游景中,精神上得到无穷的享受。在天地雄奇峻险之处,令人心灵震撼,激情迸发。在清幽娟秀之地,令人心旷神怡,融入自然,忘却自我。加上自然的客体与历史的渊源或时代的潮流碰撞,更会令人产生许多感慨和遐思。这就是“触景生情”的一般过程。至于什么景生什么情,这因景点不同,游者不同,各有所感,自有差异。故同一景点,历代诗人写出千姿百态、绝不雷同的诗篇。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容我略述我几次游历的感受和成诗的过程。

 

漓江是广西山水的精华。我游漓江不下十多二十次。每游一次,总有新鲜之感,亦有某些小景的新发现、新感受。像漓江这么大的课题,想以一首诗概括了结是很难的。我也写过几首,很难写透。1989年写《漓江行》,想作全景的描绘,“船入群山境界开,奇峰百态共徘徊……”后以突出景点九马画山和美女照镜为对仗,点出烟雨漓江之美。归纳为“一江景色流诗画,游客穿云逐浪来”的盛况。但我觉得远不能表达我对漓江爱恋之情。也远不能突出漓江的特色。到1992年写《十游漓江》,回忆起1948年初次游江,还泅水追船的情景,说明自游江之后,便结不离之缘。概而言之,“船作流觞人尽醉,峰如舞影梦回旋。陶然一纵中流楫,天籁鸣琴我叩弦”之陶然自乐心情。也很难达到诗的高尚境界。看来,写高、大的题材真不容易。欲写高大反而落空。倒是漓江的某些景物,或游江的某些重大行动,会激发一些诗情画意。如陪邓小平游江,在兴坪朝板山上的河潭停船片刻,以观倒影时,我有“河清”之感。写了“漓江佳景汇兴坪,水色山光耀眼明,且泊轻舟观倒影,开怀从此见河清”。以对邓公领导全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中兴时期的赞美和感叹。我多次观看九马画山,对此山的神奇和神马奔放,极感兴趣,在1990年写有两绝,“漓江水碧万山清,忽见云崖奔马惊。刚烈无缰谁可驭,腾空破壁欲飞升”。“天生神物半模糊,舟客争猜九骏图,振鬣长嘶飞过处,催人奋发上征途”。总觉得九马画山有雄强、奔放、不断向前的精神。漓江有个半边渡,可能许多游客不经意这景点。我却情有独钟,到此总要多看几眼,并有联想。我首先对此感到世道之难。羊肠小路,绝壁深湾,而今歌酒游船,顺舟而下。历史的回响,人世的坎坷,都交汇在此一刹之间,故写了两绝句:“路断悬崖渡半边,崖前歌酒过游船。游人争看此中景,谁识古今苦乐篇?”“羊肠鸟道阻深湾,到此方知行路难,绝境逢生何处是,半边渡口接阳关”。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寄情于诗篇。从此可见,风景是客观存在的,你看我看,大家看,但是由于各人的情况不同,境遇各异,学识、情操均有差别,表现于诗,便各有特色,各领风骚。由此也可知,写诗,主要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学识情操的问题。诗如其人,不假。

 

说到诗如其人,写诗往往与诗人的境遇有密切的关系。诗言志嘛,往往是诗人对景言情,将自己的心中感慨、全盘托出。也就是作者人生观的突现。我1990年到山西悬空寺游历。写了三首绝句,其中一首是:“寺小名声大,悬空境界高,深山行曲径,未必是徒劳。”也充分体现了我的人生观感。我认为世道坎坷,路途曲折,如果能直面人生,勇往直前,曲折也不怕,也会使人增长聪明才智。2000年再游悬空寺,又有新的感悟,写了七律:“十年风貌未朦胧,邀友重来觅旧踪。遥望燕巢悬峭壁,漫游云栈叩天宫。江山万里观长卷,世道千条凭寸衷,欲效诗狂夸浪漫,人生步履莫虚空。”也是从另一侧面表明我的人生观点。说写观点,实际是写我当时的想法。在离平地六七十米高的迂回栈道上观景之时,心情畅达,诗思浪漫,欲效诗狂。但是,小心!这里俯临百丈危崖,必须步步稳健,人生之路不可半步踏空啊!

 

三游长白山天池的感受。

长白天池是一大胜景。长白山高3700多米,天池水面高程2194米,湖面9.8平方公里,为我国最高的火山口湖,由于半年冰封,白雪山头围着不冻的湛蓝湖水,宛如镶在万里江山的一颗“祖母绿”明珠,确是天下奇观。

     我第一次去游是1991年8月30日。冒雨上山,上去雨停风大、云遮雾裹,极显神秘。一阵狂风,浓云翻卷,露出突兀高山,如斧如剑,险削惊人。有的还带着当年火山喷发的烈焰烧灼痕迹。湖面很大,有三四公里之遥,绿得可爱。山水相依,极为雄浑壮丽,看了,无不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我写《游长白山天池》着重以其火山喷薄、地覆天翻而形成的奇迹来歌颂祖国山河的英雄气慨:“烈焰冲腾霄汉间,几经河岳卷狂澜。横空荡绿一湖水,拔地崔巍万仞山。突兀奇峰惊鬼斧,轰鸣飞瀑震尘寰。江山自有英雄气,放目神州天地宽”。

再游长白山是1998年9月9日,是应长白山诗会邀请而去的。这次再观名胜,却是万里无云,天高海阔,别开境界。但在感情的震动上,不如第一次游览时的强烈。这次更了解天池的历史,当地人民对天池的感情。不由得我写了《再游长白山》七律:“名山原在大荒中,削出芙蓉立亚东。一镜天开涵日月,三江浪涌跃蛟龙。风云变幻增形胜,世事苍茫任转蓬,四海蜚声身却隐,半藏迷雾半冰封。"以对天池的雄伟和高尚风格表示崇敬。

 2003年8月,又应吉林省“百家诗人咏吉林”“活动之邀,专程到长春。主人特意安排游长白天池,遂有“三访”之机缘。名山胜水,再游三游不为多,我是越游越兴奋,觉得是老朋友了。这次不敢奢望能再写更好的诗了,因为我自觉写诗有困难,不是随意而就的。百家诗人去了,他们都是捷才高手,一下子出示了诗章。有的人去前已写好了初稿,所以都是“快手”。我既滥竽于百人之列,不交卷也说不过去,只好写吧。写什么呢?写词吧,以免与前两次重复。当时我即以“天池老友”的气度,写了第一阙《水调歌头》:“长白远召唤,万里驾云来,天池果是吾友,胸袒向天开。吞吐风云气概,磅礴豪情关外,纯净绝纤埃。寰宇一杯酒,四海俱欢怀。山之巅,海之角,见蓬莱。一方瑰宝,千秋身隐大荒垓。溢出飞流激浪,一泻三江浩荡。沧海几兴衰。河岳为俦侣,日月共徘徊。”写到这里,真是动了感情,对河山歌颂、再歌颂,都不为过。只有自豪之感,充满心头。于是,干脆再续一阙,以倾吐自己的心声,感慨十年三上长白,有缘结识天池的道白:“三度访长白,不惜古来稀。天池风月如昨,白玉嵌琉璃。转眼十年人老,白发萧疏秋草,何故更情痴?大地当书卷,山水是吾师。登山顶,攀危石,上高陂。崖前飞瀑,终年宣泄任奔驰。却见湖波常满,何处源长水远,冰雪化泉溪、涓滴入江海,天地最无私。”

 

一个名胜,三游其境,四抒胸臆。出于对祖国之爱,对祖国大好河山之恋,我不惜年高力衰,只要有机会领略祖国壮丽山川,我是能舍命陪君子的。2006年9月9日,我和老伴直上西岳华山,虽借助一段缆车,在山上仍攀爬9个小时,上到北峰、南峰,又上西峰。饱览西岳之雄奇。写了一首七律《登华山时年七十又六》:“攀越苍龙气自华,横空绝壁倚云霞。雄居五岳一条路,险夺三巴万丈崖。试我羸躯欣尚健,管他世事乱如麻。相扶一拼登巅顶,更探西峰落日斜。”

我被华山的雄奇险慑住了。我游遍五岳,觉得以华山之雄奇险为最,因此突出要写这一笔。但写好也真不容易。从初稿到定稿,改动很大,初稿是:“夹谷穿行上太华,横空绝壁倚云霞。登临自古一条路,游乐偏宜万丈崖。拔地雄奇冠五岳,参天峻险存三巴。拼将筋力消磨尽,更探西峰落日斜。”写来改去,总觉中间两联有重复雷同之嫌。改了上十次,花了几天,下决心将颔、颈二联合并,集中力攻雄险二字,成为“雄居五岳一条路,险夺三巴万丈崖”。又腾出颈联展开抒情的笔调:“试我羸躯欣尚健,管他世事乱如麻。”这样改动,好像比初稿好了一点。

 

触景生情,情又怎么转化为诗呢?这是个大问题。有时候有情了,但写不成诗,不知从何处开头,从何处切入。这里,灵感是很重要的。灵感,就是触景生情最集中、最明显的瞬间感觉, 是客体和主体——自己的思想交汇之处。我于2001年7月游云南,去看了金沙江虎跳峡。峡谷惊涛,冲激奔腾,江中一巨石,力战狂澜,真有千军万马搏击中流之概。怎么以诗纪之,头绪万端,也不好落笔。我当时被其骇浪爆炸若奔雷之声、劈山之势震慑了,忽感虎跳峡之威名,万里长江不就是由此虎跳出来的吗。这也可以说是一刹那的灵感,于是写了两绝句:“骇浪冲腾劈峡开,惊涛千尺涌奔雷,冰山夹峙难关锁,万里长江虎跳来。”“狂流突起浪千层,爆炸雷霆云雾腾,石立江心雄一拼,满川惊险此中生。”我自觉此诗未能形容虎跳峡景象之万ー。但也表达了我对此名胜的赞美之情。

2003年11月我到浙江雁荡山游览,其中一个景点,宜薄暮黄昏观赏,奇峰突起,一看如美人,又看如鹰隼,翻身倒看,又成一景。我好奇之心,俯仰之间,忽然得句:“尖峰婀娜展芳颜,月下仙姬露翠鬟。俯仰翻身观异景,神魂颠倒看江山。”的确,江山之美,英雄折腰,令人神魂颠倒,岂不美哉。

有一次我到东北游览千山天上天景区。要到此景区之巅,必须要穿过“夹扁石”。石缝仅容一个人侧身半躺而过,真有夹扁之感。我却乐得开怀,觉得真是人生写照。即兴一绝:“千山绝顶有仙台,上到岧峣境界开,莫怨路途多跋涉,身从夹扁石中来。”由此可见,灵感似一把钥匙,可把诗思闸门打开;灵感是一星火花,可把引信点燃。灵感是有强烈个性的,因人而异。如无灵感,无从写起,写也勉强应对,干脆别写了。

 

在对景生情、形象思维之中,拟人化是重要而常见的方法。拟人,首先是自己进入景象的境界。以亲身感受去描绘所见景物。我在辽宁千山天上天景区下来时,导游指着崖上一株约一米多高的松树,说这松树已有500多岁了,还是那么一点点,没有泥土、长在石缝里,故叫“可怜松”。我看了,即起怜悯之心,觉得实在可怜,但见它挺立危崖,却有着英豪气概,偶成一绝:“久经雷剑与霜刀,五百余年咫尺高。挺起嶙峋清瘦骨,危崖独立看云涛:"大明山也有两株不老松,其中一株曾被雷击,通体裂开,依然顽强生长。我看了感到大千世界,倔强的生命,值得赞颂,写七绝一首:“百劫千磨历煎熬,几经雷击未弯腰,嶙峋铁骨犹苍翠,挺立悬崖对碧霄。”这种描绘,了解我的朋友一看便知我是个中人,没有曲折磨难的感同身受,是不会有这样的感触的。

拟人,不一定是把自己摆进去,主要是把客体人格化,把自然景物放到社会人生活动中去观察。崇左斜塔,是小有名气的。80年代我去瞻仰过,见其形势,慕其英姿,写了二十个字:“塔静江流动,江弯塔影斜,惊涛踩脚下,俯看浪淘沙。”我觉得这样写,省掉许多笔墨,而能突出主题,体现性格。

 

写山水诗的,自晋朝谢灵运(385-433)以来,已有一千六百年了。其间名家辈出,写法各有千秋,不一而足。但有一共同规律:情景交融,景要有特色,不可将彼景作此景。但也不宜句句言景,陷在景中,跳不出来,有碍抒情。情也要真挚、高尚。这样的诗才有韵昧,才有格调。我有许多山水诗,就过于陷入景中,跳不出,站不高。我数访桂平西山,对龙鳞松十分景慕,想写而不成。有一年陪孙轶青、刘征、梁东去游,刘征在山上仰望长叹:“这松多好啊。”回到宾馆,他就示我一诗《题龙松》:“鳞甲翕张欲化龙,碧涛如海啸天风。折腰不为趋权贵,来拜西山十万松。”我一看,惊喜之至。寥寥廿八字,有景有情。景既生动,情复真诚。第三句平地突起,不再言景,却以淋漓大笔,以情作结,升华回应,达到情景交融之妙。我曾为此撰一小品,题为《绝句之妙在于一跳》。说明写景四句,到第三句便要转,要跳,跳得越高越有境界。但也不能脱缰乱跳,偏离主题。

1996年我初游美国,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去看看,一公里多长的泄水口,六七十米高的落差,惊天动地,气势不凡。那天下雨,我还乘船冲到瀑布下面,领略大自然的恩赐。其感情的炽烈,激发为诗,作《水调歌头》:“河岳谁雕塑,镂出五湖雄、崩崖断岸千尺,飞瀑啸临空。果是人间名胜牵动五洲过客,万里寄游踪。我到惊神鬼,骤雨夹狂风。惊涛立,奔雷吼,激流汹。扬威一幕,银汉倾泻落苍穹。为探蒸腾喷沸,借得飞飚快艇!直闯急漩中,争看水云怒,吞吐气如虹。”不管写得怎么样,我总觉得写出我当时的心中感受了。

美国大峡谷是世界著名的。1999年我再游北美时,特意去观光。三百多公里长的峡谷,在一高原裂地而过,深达一千多公尺,其间崩崖错落,莽莽苍苍。最宽处竟有十五六公里,一看真是动魄惊心:我觉得以律绝难抒意境,即填《沁园春》一阕:“平野高原,忽见奇观,大地裂张。正崩崖千仞,鸿沟巨錾;嵯峨百态,大块文章。俯瞰骇深,遥观畏险,壮阔雄浑望渺茫,观佳景,赏霞光变幻,夕照玄黄。堪称举世无双。引万国衣冠登览忙。甚遍游五岳,诸山不看;岂知域外,别样风光;当日坡公,若来一顾,定赋歌吟四海扬。更惊险,数人生峡谷,世事沧桑。”

我写此词,真有触景生情之叹,亦有世道沧桑、家国之思,对过去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思想刺了几下。这不是崇洋,而是睁开眼睛看看世界。大峡谷险吗,还不算险,更险恶还是人生峡谷,不经过坎坷者怎能有此感叹呢。顺又说一例。2002年我乘豪华游轮到加勒比海作度假之行,所见所闻,大有所思。当即写七律一章,直记其事:“万国衣冠聚一堂,无须楚楚作轩昂。袒胸露体非为异,绘脸纹身不是狂。亲见人间多格调,休拴门槛自彷徨。老来始觉海天阔,太息深山出夜郎。”我十分为我们历史的曲折、夜郎自大而叹息。

 

我们是中国人,即便到了外国,观赏异国风情、世界奇观,也不忘自己的肤色,自己是堂堂的中国人。爱国之情,是我们诗人的脊梁。1988年我出访非洲,路过巴黎时,在巴黎住了几夜。6月12日夜独自在巴黎驻所,夜深无人,品茗自酌,明天就要回国去了,心绪万端,自吟自写:“数日繁华撩眼花,夜来自品一杯茶。无边心绪遥思蜀,偏是娘贫儿爱家。”寥寥数语,不经意而成,却道出游子之心、家国之恋。看到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差距,真有感慨,真有“偏是娘贫儿爱家”,更增爱家之情。

在加勒比海阿鲁巴岛乘潜水艇入海底观光,我见到另一世界。写了一阅《水调歌头》:“斯境是何处,梦幻或仙乡?琉璃琼玉世界,澄碧透波光。五彩游鳞无数,自在飘然来去,迎叩我舷窗。难得古稀伴,濯照下沧浪。大洋上,骇浪恶,怒涛狂。此间平静,不知天地有风霜。喜见奇峰荟萃,宛约桂林山水,对景忆吾邦,海底寻神话,不见老龙王。”异国他乡,更有中国人的自豪感。此行中只有我们几个是中国人。我见海底珊瑚礁如奇峰丛立,便联想到桂林风貌,遥想家乡。海底也找不到龙王,世上不许称霸,我们应该自强。

 

爱国之情,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当我们受到外族入侵时,中华儿女为挽救祖国危亡而舍生忘死,共赴国难,非常壮烈。我本人读小学到初中,正是八年抗战时期。我虽未能上前线抗日,也经历了当代全民抗战的气氛,受了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终生难忘。桂林七星岩,我游过好几次了。我每到一次,都觉心情沉重。因为1944年11月日寇攻打桂林,当时转入七星岩的守军上千人,日寇施放毒气入岩,我同胞除少数突围外,几乎全部葬身岩内。抗战胜利几年之后,从岩中清理出骸骨八百余具,修不忍睹。我作了三首绝句。最后一首:“惨绝人寰恨敌魔,日军杀戮血成河。游人盛赞风光好,请为忠魂一浩歌。”

2002年我到了南京,游览了莫愁湖。对这个六朝胜景,读小学时早有所闻。莫愁女的传说,秦准河的繁华,商女后庭花的清唱,仿佛留在耳边。但我游湖时,感到更强烈的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湖波漂血的惨景,挥之不去。所以游此名胜,很难写出春风杨柳的诗篇,而是写:“六朝金粉早扬尘,古老河山百劫身。商妇琵琶随逝水,铁蹄弹洞尚留痕。生平际遇宜忘淡,国难深仇要记真。日寇屠城漂杵地,湖波溅血待招魂。”游览山川本来是愉快的。但此情此景,却觉得心头压抑,只能写出这样的诗篇。

 

游览山川,往往见到许多古迹。这时,历史的的苍茫,岁月的烟尘,许多联想便油然而生。

我在1995年出差到新疆,到交河古城一行,只见黄土窑洞的痕迹,一片苍凉,无限沧桑。此时浮想起唐人诗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似看到当时“野营万里无城廓。胡雁哀鸣夜夜飞”的气氛、我写了一首《西江月》:“突兀残台故垒,追寻古代繁华,斫沟为路穴为家,崖下交河饮马。兵燹天灾接踵,几番血染荒沙。千秋陈迹亦堪夸,识得堂堂华夏。

看古迹如读史,极有千古沧桑、民生流离之感。2005年我到山西高平,这里正是公元前260年秦赵交战之长平古战场,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万人之地,是处立有“骷髅王庙”,看后心灵震憾。叹历史长河,几多劫难,面对满坑骸骨,草成七律:“忍看长平古战场,荒原白骨诉淒怆。二千余载冤魂冷,四十万俘刀斧亡。血卷狂飚惊读史,民罹浩劫怎逃殃?可悲人鬼皆同病,化作骷髅也拜王!”

每看一次古迹,觉得是上了历史一课,使人增长阅历。2004年我去欧洲旅游,领略古罗马风情,特别是看了斗兽场遗址,高墙仍在,场中包厢依稀可辨。看着看着,似见到当年人兽搏杀、刀光血影的情景,听到场中的惨叫和看台上狰狞的狂笑。接触到古往今来人间的残忍一面,觉得心灵负重,世途险恶。要揭开面纱,拨开阴霾,直面人生,认识世界。写了七律一首:“镇日狂欢夜未央,王公贵胄踞华堂。人狮搏斗为儿戏,血肉横飞当乐章。自古屠人如屠兽,而今疯子逞疯狂。可悲霸主频征战,跨海新开杀戮场。”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也。触景生情这个题目,世世代代都书写不尽、叙说不完的。我的肤浅体会,零零碎碎,言未达意,只是即兴聊聊天罢了。

 

刘妙顺

 

晏小山的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盅》浅说

 

“彩袖殷勤捧玉盅,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字小山,是婉约派词人。他的词作多写男女爱恋之情。笔调空灵简洁、温婉清丽。《鹧鸪天·彩袖殷勤》是其中一阕最具代表性的词作。词中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相互倾慕、相互关爱、相互思念的情事。尽管两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有悬殊的贵贱身份,但是他们的爱是真挚的,心是执着的,情是深厚的。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他们两颗连结的爱心。晏小山在词中十分简要地罗织了这对青年当年的爱恋、分别后的相思和重逢时的惊喜三个阶段,集中叙写了他们不渝的爱情。

词的上片,前两句“彩袖殷勤捧玉盅,当年拚却醉颜红。”是写酒宴上,歌女借劝酒,表示对才郎的仰慕和倾心。“彩袖”是指歌女,写她手捧玉盏,满含情意,不住地用温言软语劝公子饮酒。而公子也是心有灵犀,十分爱怜地一次又一次地从她的手中接过酒杯,自己即便醉得满面通红,也要把她亲自捧上的酒饮下。从表面看,一个在劝酒,一个在饮酒,而实际上,他们是通过酒杯在传递爱慕之情。作者仅用十四个字,便十分细腻地刻画了这对青年之间含情脉脉、互通款曲的情景。后两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晏小山以娴熟的手法,用一付极工整的对子,高度概括酒后歌舞的精妙和传神。他们的歌舞,从月上柳梢开始,一直到月过楼心而渐渐西落。而桃花扇底下的风,也因歌舞止而消失。桃花扇,指的是扇面上绘有桃花的团扇。平时,歌女们用以纳凉、遮面。歌舞时,团扇便成了一件不可缺少的道具。歌女们边歌边舞,团扇拂动,轻风自起。歌舞止则扇停,扇停则风尽。从句子看,前句写舞,后句写歌,其实歌舞合一,不可分割。虽然句子分二,实际文意互通。这两句词内在的含意,真是舞者不倦,观者有神。舞者尽力施展自己的绝艺和技能,尽力演绎和领悟才郎亲自填就的词曲中的新意和神韵,以换取才郎的爱心;观者也被心爱人的歌喉和舞技陶醉而倾心。一场歌舞,两心紧结。

后片的两个三字句“从别后,忆相逢”,它不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故事的情节上也起了转折:两人分别了。同时以歌女的口吻述说,两人在分别以后,都在苦苦地思念,都在苦苦地回忆相聚时的欢乐和甜蜜。甚至,两个人有好几回做了同样的梦,两个魂灵儿有好几回在梦中相偎。这是作者用最典型的事例,并用白描手法,写出了两个人别后的刻骨相思。这话不是一个人说的,而是两个人都这样说的,可见此情不虚。

根据晏几道自撰《小山词序》中所说:“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群龙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因而我们猜想,他们的分离,多半与“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有关。怅然一别,天涯海角,何时再能见面,何时能续旧缘?唯一能够的,只有在梦中,才有可能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藉。谁曾想到,老天待他不薄。鬼使神差,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一天夜里,他俩重逢了。他们都十分惊疑,简直无法相信。“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为了证实这不是梦,于是,他不住地举起银灯,照看着眼前这个日思夜想的人。四目相对,心情激荡,尽管万分惊喜,但还是怕这不是真实,怕同往常一样会在梦中失去。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多么真挚而深切的情感!

故事完满结束,这不仅是这对青年的美好愿望,而且也是所有读者希望看到的结果。词作的结构十分完整。这对青年从相聚、相爱、分别,再由相见到重逢,整个过程作者只用了短短的九句话,五十五个字,便生动地勾划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于此同时,作者还为我们揭示了这对青年在整个热恋过程中的内心世界。这也不得不使我们佩服作者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和多姿多彩的文学才华。在这里,他把词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已发挥到了极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26

Trending Articles